永利yl23411no1举办第Ⅵ期第54场“玛珈山名家论坛”

2025年08月05日 22:00    浏览次数:
主讲人 张嘉伟教授 时间 7月31日
地点 永利yl23411no1



7月31日上午,永利yl23411no1举办“玛珈山名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暨2025年永利yl23411no1“AI+低空技术与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报告,邀请西安理工大学张嘉伟教授带来“基于光学传感的新能源互联技术及中非创新应用”专题报告。


报告开场,张嘉伟以“光学传感与新能源互联技术及中非合作实践”为主题,介绍了其团队在面向碳中和目标、聚焦新能源系统智能感知与国际合作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他指出,面对中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以光纤传感为代表的高精度测量技术在新能源系统状态监测与运行优化中将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为国际绿色能源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合作范式。

聚焦新能源互联场景下的光学传感技术,张嘉伟系统梳理了其团队在光纤干涉类传感器设计与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他重点介绍了光纤磁场传感器、电场极化传感器、静电传感器等核心成果,展示了光纤干涉原理在提高传感器灵敏度、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的优势。例如,其团队研发的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原理的光纤磁场传感器,灵敏度高达341皮米/毫高斯,量程覆盖0–100毫高斯;电场极化实验则验证了三角波极化方式下更高的能量收集效率,为光伏组件电荷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全球首台光纤静电传感器已实现正负电荷非接触测量,测试了多种绝缘材料摩擦起电特性,精度达到皮米级。

在交流合作方面,张嘉伟详细介绍了其团队与摩洛哥等“一带一路”国家在绿色能源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实践。他指出,摩洛哥作为非洲光伏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与我国在新能源发展目标方面高度契合。通过建设“中摩绿色能源与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团队已开展多项中摩、中德、中日国际合作课题,研究成果获得联合国环境评估报告引用,并已在新疆、雪峰山等国内基地应用,具备良好的推广潜力。

张嘉伟强调,国际合作不仅是技术输出的通道,更是科技外交与教育交流的桥梁。通过校际合作、学生互访等形式,推动中摩两国在新能源与先进材料领域的深层次融合,已获得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的积极评价,成为中非科技合作的典范案例之一。

在报告尾声的互动交流中,张嘉伟就现场师生提出的“光纤静电传感器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解答。他指出,该类传感器可广泛应用于加油站防爆、航空航天器表面电荷监测、芯片静电防护等多个高风险领域,具备良好的工程价值与发展前景。

此次专题报告,张嘉伟以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扎实的科研成果,为学院师生深入解读了光学传感与新能源系统融合的最新技术动态及中非合作的现实意义。报告内容充实、逻辑清晰,不仅拓宽了师生的研究视野,也激发了对绿色能源与全球科技协同发展的深入思考,为学校在能源工程、传感技术、国际合作等方向的学科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张嘉伟,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博士后,日本福冈大学访问学者,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海德堡理论研究学院(HITS)访问教授。入选陕西省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负责人,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西安市绿色能源与智能感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校杰出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现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所长。张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主要主要从事电气工程、新能源系统、智能电网、智能传感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主讲过多门电力系统相关课程。培养电力企业人才千余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校企联合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国科学院硅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工程电介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科技项目等。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3部,其中Springer Nature出版社英文专著1部、特邀撰写Wiley-VCH出版社英文专著1章,撰写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公开及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多项已成果转化。获中国安装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担任IEEE CEIDP Board Member(全球仅8个席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介质专委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技术专委会青年学组成员、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委会委员等】